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学习园地 > 思想研究
加强思想建设,适应新常态对民革的政治要求
编辑日期:2015/7/28  作者:广东民革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周天鸿

“新常态”一词,从20145月开始,习近平提出和重申适应新常态这一重大理论概念以来,全国上下都在关注何谓“新常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及近期新的重要讲话,一些专家集中梳理、系统归纳了中共十八大以后这三年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主动营造的,客观规律推动的,正在中国共产党、国家和社会形成的10个方面新常态的趋势:第一,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形成新常态。第二,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形成新常态。第三,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形成新常态。第四,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方面形成新常态。第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面形成新常态。第六,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方面形成新常态。第七,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形成新常态。第八,在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形成新常态。第九,在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方面形成新常态。第十,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面形成新常态。

这十个方面内容非常丰富,今天我主要是从民革的角度来谈在新常态中,我们思想建设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

民主党派思想建设是民主党派进行自身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到民主党派能否保持优良历史传统、能否更好地发挥参政议政的监督作用、能否以积极的心态调动与之相联系的民众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民主党派思想建设也关系到民主党派的政治性质能否发生新的变化等重要问题。

民主党派思想建设目标是什么:我国民主党派在政治上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因此,民主党派思想建设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其根本目标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政治共识,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政治认同,巩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思想建设目标明确,载体是丰富并不断地被创新的。比如民革全党先后开展了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学习活动。2014年以来民主党派开展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实践活动也是民主党派思想建设中又一次重要的自身建设工程,各级地方组织在民革中央的领导下运用这些载体,进行了自身的思想建设。

一、民主党派思想建设的必要性

民主党派思想建设在过去是必要的,现在依旧是必要的,它在党内中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而且显得更加重要了。这是原有的缘由继续存在外,而且还因为:

1.党员基础结构与思想特点发生的变化

1)中国社会结构变化对民主党派的影响。我国社会结构变化在改革开放事后呈现出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包括原有社会阶级结构的分化和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中的流动变化。大量具有不同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利益特点、价值趋向、归属感、认同感的新社会阶层不断涌现,社会成员流动频繁,使得整个社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使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随之调整变化。新的社会阶层对“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和结构”产生了影响。另外民主党派各自发展的特色在原来基础上也发生了变化,比如我们民革,我们原有的以原中国国民党有关系的人士等为特点的党员基础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均在不同程度上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了成员,还将着重在社会保障和法制新领域,律师和司法届人士,农业方面的优秀人士重点发展党员。结构变化也带来了对党组织情感状态的变化。民革现在的构成呈现了新人多、层次多、年轻化、思想活跃、素质不断提高的特征。

2)中国政治生态变迁对民主党派的影响。参政党是中国政党制度的一个子系统。在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生态环境中,政治生态系统直接作用于参政党的生态圈,对其影响巨大。从党内来看,新一代党员与老一代民革党员思想状态不同,无论来自于那个阶层,在年龄上都是生长在红色旗帜下,长在红色时代的人物,特别是年青骨干其成就主要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后期阶段。接受的教育与时代是同步的。相对于老一辈而言,党派成员中青年知识分子的比例增大,竞争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在增强,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另外当前中国政治生态发生了变迁:我国社会利益群体及其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不同社会利益群体越来越关注自身利益的获得和权益的维护,由于各自思想、立场等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出现成员之间、群体之间的排他和对抗,使得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凸显。这也可说是客观的新常态。多元化社会分层,多元化利益客观存在,多元化之间的博弈形成了今天政治的生态之一。政府的决策都会影响不同的利益批评。利益有争论,公民政治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日益积极;同时网络政治兴起,网络民主喜忧参半。中国政治生态的变迁,一方面使社会各阶层对国家、政治、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其民主政治诉求越来越强烈,对民主党派寄予的期望和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使民主党派不断认识世情、国情以及自身的变化,更加积极地思考。也迫使我们寻求加强自身建设、才能增进共识、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履行好参政党职责。

2.民主党派思想建设的重要意义

1)思想建设将保证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正确方向,保证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稳定性。

思想政治建设是参政党自身建设中的根本性建设,是实现政治交接、坚持和发展多党合作政治思想基础的保证。思想政治建设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一个政治组织中成员的精神状态和人心所向,决定着这个组织的生命力;一个政治组织中成员的政治思想,决定着这组织的政治方向。思想建设决定我们这一组织在中国现实语境中的地位和出路。

2)思想建设保证民主党派人士自身素质的提高,确保其成为我国建设事业中积极的政治力量。理想信念、觉悟程度、精神状态,决定了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实现政治交接,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重要保证。思想建设也保证了履职能力和水平的高低,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状况

1.整体和主流情况是积极而稳定的

民革中央前主席周铁农说:“民革各级领导和广大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其主流是健康的、积极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绝大多数成员都自觉地接受、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二是在重大的现实斗争面前,绝大多数成员是非明确,能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积极投身到政治斗争中去,在思想和行动上与中共中央保持一致,发挥了参政党成员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起主要作用的党员骨干多年来受到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是这些思想的宣传者、践行者。他们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新生过程中的地位和贡献,了解中国的民主党派与中共之间患难与共、肝胆相照,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发展而戮力奋斗的历史,所以他们政治思想积极而稳定,有坚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热爱祖国,支持改革开放,关心政治,关心社会,关注民生。

2.适应新常态,推动新发展

受到国富民强、各项事业良好发展的鼓舞和吸引,大多数民主党派成员更富有政治意识、政治责任感,更热心于中国的政治体制与国家经济腾飞的现实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重要问题的研究,更热心于参政党在政治协商制度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的研究,更热心以高质量、高水平的参政议政活动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3.目前民主党派思想建设出现的一些现象值得重视

民主党派在思想建设方面的成效和优势,我们简要过之,当中有很好的一些经验,这里不去展开,着重谈一下存在的现象和面临的问题。

1)一些党员政治信仰缺失。

我们这一代党员和老一辈民主党派领导人的坚定信念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有的对本党派的发生、发展史没有清醒的认识,有的缺少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有的有长期合作,但没有患难与共的经历和体验,对多党合作的历史传统缺乏系统了解,也就是缺少历史沉淀。

政治信仰缺失还会表现在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政党制度缺乏深刻认识,观念模糊。在特定事件和讨论上出现政治摇摆。一些党员在政治立场上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但一遇到具体问题,就有些糊涂和摇摆。例如有的党员对中国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搞资本主义,我们却不能搞资本主义的问题感到困惑。又如一些同志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但一说到在西方多党制中反对党对执政党的有效监督往往又羡慕不已,对西方多党制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认识还有些模糊和摇摆。对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认识不清楚、不坚定。

我们同志“入党”,往往不是出于对民革纲领、理论、宗旨的信仰,而是存在各种动机,有慕名型、归属型、展现型、交往型、功利型等。有关问卷调查显示,在“加入民主党派的原因”问题的多项选择作答中,排第一位是“受民主党派的特色和宗旨吸引”;排第二位的是“多交朋友”;排第三位的是“加入民主党派在政治上进步快、提拔快”;选择其他原因者列出的回答还有:为实现政治理想、敬仰民主党派某位领导人、希望得到民主党派在某方面的帮助、通过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丰富生活、寄托精神、方便办事、为了延续父辈感情等。那么政治信仰呢?在如此复杂的入党动机里,其政治信仰度在很大的程度上要靠入党后的思想建设了。政治信仰缺失,就很容易形成入党后的负面作用。比如政治投机。一旦达不到个人的想法和要求,就会表现出就对党派组织的感情日渐淡漠。有的不履行民主党派职责。有的长期不参加活动。有的甚至要求退出党派组织。

2)政党意识不强或出现偏差

有的党员有政治信仰,爱国,愿意为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但具体上对多党合作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性质没有足够的认识。对参政党的自我认同不足,缺乏对本党派的观念和实现途径的认同。

政治淡漠。对国家实行何种政治制度等根本性问题不甚关心,对所加入的党派不甚了解,可以是爱国者,但宁愿将自己当作政治局外人。只是把加入民主党派当成社会认同自己学术、专业、技术等方面能力和名声,怀着简单的被认同感加入组织。对参政议政不感兴趣。对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缺乏正确认识,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热情不高。

也有把党派组织当成普通的社会团体或协会。把支部活动演变为朋友聚会或娱乐活动。没有按要求开展支部活动。党务绩效认同普遍偏低,甚至轻视党务工作。

相反另一方面,政党意识偏差,对政党制度的认识存在西化倾向。虽然直观上不会有执政党与在野党的概念,但在处理事件特别是监督事项时,往往不自觉地会套上西方政党制度的思维来评价。而当不能起到相应作用时,就会有“作用下降论”、“恩赐论”、“摆设论”、“花瓶论”等观念出来了。

3)少数党员思想品质不高。追逐低级趣味,散发负能量。对组织造成负面影响。

4.思想工作形式单调

思想工作形式和途径始终是我们工作的短板。比如我们的思想工作也是这样,以文件传达文件精神、以会议传达会议精神成为思想建设中一个流行的形式;工作创新性不强。比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实践活动的规定动作内容不够充实、自选创新动作又难入脑入心,使活动单调且空洞了;党派对新媒体(网络宣传)重视不够;各级组织对新成员,干部特别是后备干部培训力度不够,研讨不够。自我教育和相互讨论较少。

三、加强民革思想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1.根据政治发展新常态,重点学习新理论

推动和组织党员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这些是必要的,是理论基础,在当前思想建设当中,要有重点地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内容:

1)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四个全面的理论体系。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着力进行理论创新,逐渐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连结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小康社会思想和战略步骤思想的发展(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思想的丰富与深化(十八届三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法治思想推进到新境界(十八届四中),最后再加上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特色社主义理论体系党建思想的有力推进和重大发展。

在民主党派工作等要不要加上全面从严治党(中共),结论是要加。首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了逻辑严密的系统理论。四个全面不可分割。第二、从民主党派角度来讲,中国共产党在政党制度中处于领导地位,她的从严治党关系到整个政党制度,不仅仅是共产党本身;第三、民主党派与共产党肝胆相照,相互监督,从严治党,我们也能起提醒和监督作用。最后,民主党派以党为师,中共的从严治党,也是我们思想建设学习的标杆。如中共党内出现的一些现象比如“少数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组织纪律不强,甚至思想蜕变、腐化堕落,等等。这些问题影响着中共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影响着中共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这些现象在一些民主党派成员中、在个别民主党派领导干部身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严重影响了民主党派的社会形象。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是习近平非常重要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习近平同志系列论述之中,在“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就收录了20121115日到20141023日期间,关于从严治党的40多篇文献,最近也有大量的文献报道。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即在思想建设方面:强调理想信念、注重意识形态、大兴学习之风;在组织建设方面:强调正确用人导向、要求干部为民务实清廉;在作风建设方面:强调真抓实干,严厉整顿党风,实行群众路线,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老虎苍蝇一起打;在制度建设方面: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进一步完善党的法规制度,讲纪律,讲规距。这些都是我们在思想建设中可以学习的理论,做法。

2)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新常态”是习近平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新常态”,原主要针对经济领域阐述的,但又绝不限于经济方面。从经济出发的新常态走向,一定要求在政治方面有所展现。经济新常态必然要与政治新常态结伴同行。如果说经济新常态可能会由于客观的原因而形成,如三期叠加形成的经济中高速增长,那么政治新常态却是在一定程度下由习近平和这一届中央领导倡导和构建的。新常态使中国的政治格局和政治气象呈现出六大鲜明的特征:

①在政治根本理念方面,赋予了人民主体地位以全新内涵。以人民为主体地位,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根本理念。“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执政新理念。更加注重民生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对于民主党派来说,关心民生问题,重视社会平等就是我们的题中之义了,也是我们参政议政要重点考虑的一个方面。

②在政治发展方面,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政治新常态,不仅接续了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基本方式,而且前所未有地提出了“法治中国”的理念,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从而把依法治国又上升到法治道路。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中,道路是第一位的,“三个自信”的第一个自信就是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拓的一条新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比如完善法律体系,监督法律体系的实施,也是我们参政议政的一个聚集点。

③在政治清廉方面,形成了深入反腐败斗争的崭新格局。以“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反腐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实行“老虎”、“苍蝇”一起打。抓紧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④在治国理政方面,形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新布局,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⑤在政治民主方面,进一步塑造了协商民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随着时代的发展,怎么认识民主、发展民主,成为中共的十八大之后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

习近平倡导和构建的政治新常态,强调民主绝非只是一种“刻板的形式”和唯一的“评判标准”,民主应该是多样化的,它在现实中会表现出各种形态。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走自己的道路。2014年习近平在庆祝人大成立60周年和庆祝政协成立65周年的两次讲话中,深刻地、创新性地阐释了包括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内的关涉民主政治的重大理论问题,高度肯定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指出它“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注重于协商民主形式,诚然,中国新民主政治观没有也不能排斥选举民主,选举民主是不可或缺的。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即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而且,在中国,这两种民主形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但是,若对这两种形式进行比较的话,显而易见,协商民主更为重要。这正如习近平所说的,“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高度重视协商民主,这也与西方国家的民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今年初,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广东在2011年制订了《中共广东省委政治协商规程》。当初是省级第一部有关的政治协商条例性文件,引起很大的反响。现在中共在战略性的高度制订了《意见》。《意见》明确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内涵,阐述了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渠道程序,对新形势下开展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作出全面部署,是指导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意见》第三节专门论及政党协商,就继续探索规范政党协商形式、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加强政党协商保障机制建设等提出意见。

我们要认真学习《意见》,万鄂湘主席提出:参政党要做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全力推动者。在协商民建设和实施中发挥我们的作用。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升政治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适应一定形势和任务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体系。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表明,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的方向盘、国家的稳定器。一个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人心向背和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时代发展、社会转型和领导干部道德素质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201211月,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

4)学习民主党派章程。对党员进行统一战线理论、党章、优良传统,孙中山爱国精神等相关培训也是思想建设中不可少的内容。

通过系列学习,做到思想上有定力。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在深层次思想问题、热点敏感问题、政治倾向性问题上,必须观点鲜明,立场坚定,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要有参政自信,有自信地宣传改革开放、宣传多党合作、宣传民革优良传统,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主题,积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传递正能量。

2.加强参政党理论研究,提高履职能力

理论上的成熟是一个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是一个政党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的重要前提。因此,理论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参政党理论建设是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这些年来,中国的参政党理论建设和实践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1)确立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理论建设厘清了政治行为边界,不是要建设一个体制内以上台执政为目标的反对党,而是要建设一个体制内以政权分享和政治合作为目标的参政党。

2)在与中国执政党理论建设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理论建设明确了政治定位和政治使命,就是在总结理论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改革开放后形成的界别群体为基础进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党理论探索。

3)参加政治生活的形式不断丰富。参政党形式,一个参加,三个参与(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民主党派在协商民主中作用、发挥民主党派在统一战线中的骨干支撑。

4)组织性和程序性理论建设。比如:新时期民主党派实现稳妥的政治交接。

理论建设是一个政党的立党之基,但对于民主党派来说依旧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不能满足思想教育的需要,不能满足履行职能的需要,不能满足新常态的需要。

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其理论相当程度上源自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由于受历史条件所限和多种因素的制约,参政党自身并没有理论建设的整体规划,也没有组织开展系统的理论建设工作。这直接表现在,参政党在理论建设主动意识上有所欠缺,在理论建设上不够深入和系统,对参政党的性质、任务、理论建设的规律、原则、内容等基本问题,以及如何处理与执政党的关系,在什么样的程度范围中与共产党保持一致,在什么样的程度范围内保持自己的特色,发挥自己参政党独特的作用,如何把握这个度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比如民主党派理论建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重点和任务。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理论建设必须从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特点出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从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战略高度,着重构建中国特色的参政党理论体系。

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内容包括:参政党基本理论、参政党自身建设理论、参政党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等主要内容。具体而言,参政党基本理论应包含:参政党的概念、性质、地位、作用研究,参政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功能研究,参政党的基本职能研究,参政党运行机制研究等。参政党自身建设理论应包含:参政党思想建设,参政党组织建设,参政党制度建设,参政党能力建设等。参政党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应包含:多党合作史、中国近现代政党史、民主党派史等。

我们迫切需要的参政党理论框架大体至少应包括以下三部分:

一是参政党理论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是参政党在多党合作制度中的功能和价值、参政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职能和作用等,着重回答“什么是参政党”的问题。

二是参政党功能的运行原理,主要内容是研究参政党参与政治协商的内容、形式和机制,参政党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的内容、形式和途径,参政党与执政党合作共事的机制等,在政治和经济新常态下,参政党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着重回答“参政党怎样参政”的问题。

三是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是参政党建设的目标和原则,参政党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内容和方法,参政党参政能力建设的内涵及途径等,着重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参政党”的问题。

注意的问题之一:参政党理论建设与执政党理论建设的区别:①不同的历史经历构成了具有差异性的政党理论基础;②独特的社会基础形成了不同的政党理论建设主体。执政党,三个代表;各民主党派(参政党)的社会基础,是特定的社会界别群体。这些社会界别群体的首要政治身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这就决定了他们基本的政治价值取向———即认同现行政治结构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共享的基本政治价值取向(宪法和党章),构成了各参政党进行理论建设的价值指导和核心内容。他们的次要政治身份是参政党成员;这就要求它们自觉凝聚独特社会界别群体的公共意见、代表他们进行政治表达、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分享国家权力;以此政治实践活动为对象,各民主党派(参政党)建构着具有自我特质的政党理论。因为,独特的社会基础,不仅赋予它们以独特的理论建设主体,而且赋予它们以独特的理论建设取向———即所谓代表谁、为了谁的政治问题。③不同的政治功用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建设内容。各民主党派(参政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则发挥着襄助革命和参与建设的政治功用。具体到建设时期,参政党的政治功用就进一步被明确为凝聚功能、表达功能、沟通功能、参政议政功能和民主监督功能。这些功能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思想理论的指导。

应该看到,随着“参政党”概念的提出,有关参政党理论的探索已经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但是,参政党理论建设尚处于初创阶段,还需要在多党合作实践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完善。

3.推动民主党派的政党文化建设,建立健康的政治氛围。

从政治文化层面上分析,政治文化是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评价和政治心理的整体反映,是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感情,是政治制度运行的文化和精神的支撑。政党文化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文化是一个政党及其党员所认同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政治心理、组织心理、表征符号和价值体系的总和,表现出政党的行为作风,是一个政党发展的内在维度,也决定了一个政党区别于他党的政党形象。

政党文化对于社会民众来说,可以通过展现政党的价值理念和政治理想获得民众的认同和追随,从而增强政党的合法性。政党文化对于政党成员来说,“能够培养党员的共同心理、意识、行为、习惯甚至感情和性格,从而实现政党组织成员心理的相互认同,进而实现政党组织的价值整合,最终使政党拥有强大的凝聚力量。加强民主党派自身的政党文化建设,能把坚持多党合作制度和增强参政党意识上升到“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上来。

民主党派政党文化与中国政党文化有共有性也有个性性。共性不在这里展开,比如意识形态文化,价值文化,政治认同文化等等。

政党文化是在政党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政党的思想积淀和精神传承,具有自身特有的气质和风骨。民主党派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优良传统,这是民主党派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民主党派构建自己政党文化的根基。各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既有个性色彩,又有共性特征。比如我们民革:

1)文化情结:①孙中山文化。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包括孙中山的政治思想和建国思想、经济思想和社会主张的研究和理解等等,以及这些政治、思想方面后面的文化遗产、文化遗存,加上孙中山先生本身也是个文化人。民革的孙中山文化情结)。孙中山文化应该是民革政治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特色。具有独特性。是历史的秉承。是现实的要求,是党员心理的响应,成为政治心理的一个组成元素。也成为民革的表征符号;②中国现代史中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历史文化(抗日战争,北伐战争早期,早期的国共合作);③两岸关系。民族文化。

2)道德情结: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较为均一的文化素质,较高的社会道德追求,对中华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一定程度的理解。社会信任。

3)民主情结。政党要讲纪律,要讲规距。但民主党派是爱国主义和民主运动的产物,“民主”是民主党派政党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其文化主要特色,也是民主党派形象确立的主要支柱之一。民主,成为两面旗帜之一而张扬。我们要注意到“民主”的内容经过扬弃、更新、发展,既有了民主的一般内涵,也增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党内民主氛围的建立仍然是我们思想建设的主题之一。

4.民主党派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1)问题导向。思想政治教育面宽题深。从一个政党来说,要有系统性,全面性地去构建和探索,对一个省级地方组织来说,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实际力量来操作,对基层组织和我们的党员来说,问题导向思维是一个实在而有效的途径。特别能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思想文化方面的热点问题,即时地组织学习讨论,形成对某一问题的共识,就能更好地发挥政党组织和政治身份的作用。比如社会上经常性出现我们称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事件时,也可以进行历史和政治研究,提高自己的认识。换届时,我们就要针对政治交接这一主题进行深入学习。在深化司法改革中,我们就要认真学习宪法,提倡公正公开公平等等。

2)底线思维:在思想建设、问题分析,参政议政提案提出,政协协商的主张等。要注意世情、国情和党情,要对照宪法,党章,法律和社会公德。

3)要增强民主党派思想教育内容的实践性、生动性、趣味性。

4)民主党派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教育与规范化的执行制度相结合。

5)创新民主党派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①注重网络(新媒体)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不仅在思想教育政治内容有更新,更要在宣传教育手段上有新的突破。而现代信息时代最突出的就是网络的发展,它为文化传播提供了载体,也为思想宣传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新的平台。

在新媒体环境下,可以实现“汇聚微力量、释放正能量、传播好声音、展示新形象”。

汇聚微力量,就是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交互聚合优势,汇聚全体成员的聪明才智,实现参政议政和思想建设效益的最大化。可采用个性化的方式,给党派成员提供更宽广的思考空间和更宽松的语言氛围,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交流平台。新媒体的应用,将过去的单向传达改为多向互动,使组织与成员、领导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平等交流成为可能。

释放正能量就是以积极的建设性思维传播事实真相,彰显主流价值,倡导社会互信。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立场鲜明、观点鲜明。提高党员认知、解读、评判、接受和利用传媒信息的能力。面对传媒信息时要教育党派成员学会理性分析,尤其是对一些热议的焦点新闻在未辨别其真伪是非的情况下绝不轻信,更不随意散布和夸张炒作。既不迎合偏激情绪,也不放大对立误解,更不割裂社会共识,担负起作为参政党成员应尽的职责。

传播好声音就是将党员们在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上达成的积极共识、形成的正面观点通过新媒体及时、准确地传播出去。

展示新形象就是掌握新媒体舆论的主动权通过图、文、声、画等形式,展示参政党勇于担当国家民族命运、社会责任的正面形象。

②利用视频,影像工具。构建工具平台,扩大影响力。

③利用传统的庆祝纪念活动,利用重要文件出台之机,贯彻实施重大活动时,搭好平台,载体,加强思想教育活动。

④切实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做好的教育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