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学习园地 > 理论研究
携手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编辑日期:2015/2/28  作者:广东民革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 陈 晔 陈庆文
 
    一、解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习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谈到“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①”——这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处。那么,应该怎样理解这条“路”呢?我们从关键词入手:
    (一)“21世纪”
    这是海上丝绸之路时间节点的划分,又不仅仅代表时间节点。“21世纪”意味着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也就是说,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21世纪”还意味着海上丝绸之路内涵的与时俱进、区域间交流合作深度和广度的提升。
    (二)“中国-东盟”
    东盟指东南亚国家联盟,该组织10个成员国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这些国家与中国的交往源远流长,华侨华人在这些国家占有一定的人口比例。长期以来,中国与东盟既有共同的利益点,又存在利益冲突点,随着各方对海权的看重,由南中国海引发的利益冲突正逐渐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东盟各国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仍未有明显的反应和举动。
    (三)“海上合作”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题是加强“海上合作”,也就是中国和东盟在与海洋有关的工作领域进行合作。最符合“海上丝绸之路”原义的,自然是经贸合作,而加强经贸合作少不了配套海上交通合作。此外,还应有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文化交流、南海考古、海洋旅游合作开发等领域的海上合作项目。
    二、汕头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优势与不足
    通过对几个关键词的解读,我们大致了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工作对象、工作主题和所涉及的工作领域内容。接下来剖析汕头参与“海上丝路”建设的优势与不足:
    (一)五大优势
    1.源远流长的人文交流。据有关史料记载,南宋末年,已有潮州人移居东南亚。在明末、清乾隆年间,大批潮汕地区贫民往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谋生,汕头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有定期轮船往东南亚各国。自1869年至1948年经汕头港往东南亚各国有585.5万人。②有资料显示,东南亚国家的潮籍华侨华裔超过千万人,而东盟的5个创始成员国正是潮籍华侨华裔人数最多且融入程度较高的国家,像马来西亚的柔佛州新山地区就被称为小潮州。潮汕人大规模移民东南亚,同时又与故乡保持密切的关系,以华侨为桥梁,潮汕文化与东南亚文化在不断交流、融合,比如语言、建筑、饮食等。另一方面,潮籍华侨华裔在不少东南亚国家已经成为工商界的主要力量,二、三代潮籍华裔甚至在政界也发挥重要作用。

    2.独特的滨海旅游资源。汕头海域辽阔、海岸线长。有现代都市、生态田园、海岸湿地与青山合抱的内海湾,南海之畔的塘边湾、海门湾,又有包括南澳岛在内的一些海岛,还有开埠之后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和文化积淀。这些都是其它地方少见的旅游资源。据悉,2013年汕头接待过夜游客数1156万人。而在2012年汕头市接待过夜游客人数统计中,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分列前3位,印度尼西亚排在第10,这4个东盟国家游客数占总数约39%。(见图一)③

    3.良好的港口自然条件及商贸传统。汕头适宜建港的自然深水岸线长69公里,有具备建设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15万吨级煤码头、30万吨级原油码头等大型深水码头的优良岸线。目前,汕头港是全国25个沿海主要港口之一,与世界57个国家和地区的268个港口有货物往来。④东盟是汕头主要贸易对象。2012年,汕头对马、菲、泰、新、印尼的外贸出口总值为101457万美元,进口总值为33967万美元,分别占汕头在除香港外的亚洲地区外贸出口、进口总值的46%和18.3%。(见图二)

    4.国际信息高速网络节点。汕头是已开通运营的亚太二号(APCN24)、中美(CNUN)、亚欧(SEA-ME-WE3)、东南亚-日本(SJC)4条国际海底光缆和计划建设的金砖国家光缆的登陆站,也是国际海底光通信骨干网络几大最重要的登陆站之一。国际海缆资源,使汕头具备大数据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网络优势和吸引国外大型互联网企业落户开展离岸数据业务的巨大潜力。这是中国大陆除上海以外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
    5.连南通北的地缘优势。汕头位于广东东部,是福建-广东两省,甚至扩大范围到东海-南海两片沿海区域连接线上的重要城市之一。与台湾相距不远,是“海西经济区”唯一位于广东的中心城市,也是广东对台合作的桥头堡,长期与台湾保持着良好、密切的往来。
    (二)不足之处
    1.起步晚、劲头不足。汕头“深蓝时代”发力迟缓。《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128个重点项目中,涉及珠海的二十多个,是汕头的一倍多。从项目的类别分布上看,珠海在“滨海旅游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物流服务业”这些类别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尤其是滨海旅游业,珠海占了8项中的3项,计划投资127亿元,占类别计划总投资的38%,汕头则连1项都没有。
    2.港口竞争力较弱。以2013年的数据做比较:汕头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037.9万吨,集装箱128.8万TEU;厦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91亿吨,集装箱800.79万TEU,广东省内主要港口的统计数据如表1⑥所示。这些数据显示,汕头港在“海上丝绸之路”这条线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表1  2013年各市港口吞吐量完成情况表

地市

货物吞吐量(万吨)

其中:外贸(万吨)

集装箱吞吐量(万TEU)

广州

47200

11461

1550

深圳

23398

18174

2328

湛江

18006

5973

45.2

珠海

10023

2036

88.1

东莞

11187

2140

199

江门

6737

895

93.4

    3.区域中心地位不明显。虽说汕头有良好的地缘优势,但由于近年来发展较慢,城市的区域中心地位被逐渐削弱。在粤东片区有兄弟城市揭阳、潮州追赶,在“海西经济区”则是远远落后于厦门。
    此外,人才队伍相对薄弱,领导干部的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汕头发展的一个短板。
    三、汕头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几点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见,汕头所具备的优势已经体现在很多现有工作中,比如交流交往、商贸。汕头今后要做的,是紧紧抓住机遇,加强合作,深耕优势领域。
    (一)抓机遇,争政策
    抓紧规划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写进了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证明它正从一个概念向实际工作转变。开展实际工作自然需要一系列的政策配套,汕头必须积极争取政策、主动寻求纳入政策,只有谋于前才可不惑于后。
    汕头需要什么政策?有几个思考——1.汕头港如何在周边地区新兴港口的合围下保持主枢纽港地位?2.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能否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创新示范区?3.如何使樟林古港、凤岭古港、南澳1号等纳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申报?4.省政协主席朱明国发表文章建议着力打造“广州-潮州-阳江-徐闻”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文化品牌,汕头是否也得努力分一杯羹?5.汕头与台湾围绕海洋经济开展合作时,能否获得更多来自广东省的支持?
    (二)深耕优势领域的几个工作点
    1.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抓紧港口、疏港铁路、高铁联络线、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把区位优势变为服务发展的优势。优化政务环境和行政服务能力,让经营者、创业者愿意扎根汕头。美化城市风貌,提升金融、会展、旅游、酒店等产业的发展水平,打造更富魅力的城市生活环境。
    2.加快发展高端滨海旅游业。汕头的滨海旅游范围可以分几大主题,包括:以南澳岛、妈屿岛等已开发岛屿以及5个功能是旅游娱乐用岛的无居民海岛为主体的海岛旅游主题,发展游艇、水上滑翔、矶钓等旅游项目,举办自行车、帆船、矶钓等赛事;以内海湾为中心辐射周边的海湾山水风光旅游主题,建设南滨新城、潮人文化码头,开发牛田洋片区旅游功能,整合、升级濠江和潮阳片区的海湾、山、水、古村落等旅游资源;以华侨文化、丝路文化、开埠文化为主体的人文旅游主题,将凤岭港(程洋岗)、樟林古港(新兴街)、南澳1号、郑王墓(泰王郑信墓)、陈慈黉故居、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侨批文物馆、开埠文化陈列馆等相关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开发,使之成为汕头旅游的特色线路。
    3.打好“侨牌”,联结乡情乡意。考虑与东盟有关城市缔结友好城市,提升市际合作水平;重视发挥东南亚国家潮人社团、潮籍侨领的纽带作用,为华侨华人专家学社回乡开展经贸科技文化交流、为汕头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借助潮商大会、粤东侨博会、国际潮籍博士联合会等平台,联系更多二代、三代潮籍华裔;多举办青少年夏令营等活动,加强两地青少年的交流;引导支持官方机构或民间团体开展文化交流,传播潮汕文化;继续做好留学生工作。
    4.依托优势,发展新兴产业。以国际海缆资源优势,发展大数据产业,把汕头建设成为大陆地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通信枢纽和外向型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桥头堡。以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等为依托,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5.汇聚人才,人尽其才。孙中山先生说过:“万端仍以聚人为第一着”,“富强之大经、之国之大本”,“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这“四能”,人才居首位。汕头要发展,吸引人才、储存人才、留住人才至关重要。需花大力气建立健全人才机制,吸引高端人才落户汕头;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也得进行力度更大的改革,促使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有大的提高。有一个坚强的、有魄力、有才干、真抓实干的领导集体,才能带领全市人民奋力拼搏,抓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机遇,使汕头的经济社会有突破性发展。
    (三)加强海峡合作,提升竞争力
    汕头距离台湾高雄仅214海里,两地一衣带水,不仅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而且产业发展的客观条件相似,比如除了海洋自然资源外,台湾与汕头同为亚欧、中美、亚太2号3条国际海缆登陆站等。作为广东的海上邻居,浙闽两省往东盟的海上必经地区,四面环海的台湾必将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据较重要的地位。因此,汕头应该把台湾作为提升竞争力以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导师”与合作对象。
    1.在海洋渔业产业方面。据悉,台湾渔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拥有量相比海峡西岸,处于领先地位,且台湾现有水产加工品很多也是大陆没有的。加强对台合作,能有效促进汕头传统渔业向现代海洋渔业转型。
    2.在高端滨海旅游业方面。台湾有较先进的旅游业发展理念和实践。汕头不妨在发展高端滨海旅游业方面引进台资,或者探索合作开发新模式,让汕头的旅游业品质跑步前进。另外,台湾高雄市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就是游艇业。游艇观光、游艇展是高端滨海旅游的好伙伴。汕头应考虑与高雄市在游艇产业开展合作。
    3.在新兴产业方面。汕头的海洋科研机构、技术力量不够强大,而台湾拥有“国立海洋大学”、“台北海洋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因此,应鼓励、支持汕头科研院所加强与台湾在海洋科技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而汕头在利用国际海缆登陆站资源发展大数据产业时,也可以学习、借鉴台湾的经验,学习台湾是如何将资源转化为云计算服务和大数据产业,学习台湾如何利用大数据产业服务发展的。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海西经济区”政策的作用,台湾与海峡西岸的交往向东海圈发展,与福建、浙江的交流交往日趋紧密。本节所提的设想,不少是闽、台两地已经开始在做或提出合作构想的。广东省应该重视汕头在省内的对台合作交流地位,以汕头作为粤、台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工作区,并给予相关政策支持。汕头也得积极主动出击,有所作为,才不至于被边缘化。

 

    注释:

    ① 《习近平: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人民网)
    ② 《汕头侨史侨情概况》(广东新闻网)
    ③ 《2013年汕头市统计年鉴》
    ④ 《汕头市海洋经济发展概况》(汕头市海洋与渔业局)
    ⑤ 《2013年汕头市统计年鉴》(汕头市统计局)
    ⑥ 《广东省2013年水运经济形势分析》(广东省交通运输厅)

 

(作者单位:民革汕头市委)